想起《圣经》里的一段话:“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;爱是不嫉妒,爱是不自夸,不张狂,不作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处,不轻易发怒,不计算人的恶,不喜欢不义,只喜欢真理;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;爱是永不止息。” 虽然《圣经》里的爱是更大的爱,远远不止于爱情,但爱情“大”到一定程度,我相信也应该是类似于灵魂伴侣这样子的。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对精神上的需求多过物质?又是什么原因,比起一个经济适用型的伴侣,我们更想要一个精神契合的灵魂伴侣? 到底什么是灵魂伴侣?是像徐志摩所写在灵魂交汇时互放的光亮,还是像钱钟书和杨绛携手一生的琴瑟和鸣,或是像《查令十字街84号》书中所写的通信20年从未见面的柏拉图之恋? 关于灵魂伴侣的定义似乎很难有一个绝对的说法,不过大部分人所倾同的是,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,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“懂你”。 就像美国小说家詹迪·尼尔森对于灵魂伴侣的解释:“遇见灵魂伴侣的感觉,就好像走进一座你曾经住过的房子里——你认识那些家具,认识墙上的画,架上的书,抽屉里的东西:如果在这个房子里你陷入黑暗,你也仍然能够自如地四处行走。” 那是一种灵魂的高度契合。 起初,你们发现彼此有惊人相似的品味和爱好,会说同样的话,做同一件事,爱喝同样的酒,后来发现原来你们是同一个人。 套用一句诗就是“你不用说话,我就十分明白”。 因为有人懂,情怀可以诉说,痛苦可以解脱; 因为有人懂,孤单时有人相陪,无助时有人安慰。 懂得风起的日子,淡看落花;懂得雪舞的时节,举杯邀月。 《倚天屠龙记》里,周芷若问张无忌,最喜欢的女人是谁?张无忌答道:“芷若,我对你一向敬重,对殷家表妹心生感激,对小昭是意存怜惜,但对赵姑娘却是……却是铭心刻骨的相爱。” 张无忌说出这个答案并不意外,因为张无忌和赵敏喝过酒,和其他人没有。 金庸笔下的爱情,并不都令人信服,但张无忌和赵敏在大都小酒馆的三次相会,却让人感觉到情意绵绵。 赵敏约张无忌,总会选在那个“拿一只火锅,切三斤生羊肉,打两斤白酒”的小酒馆,每一杯,她都拿过张无忌的酒杯先喝一口,张无忌接连喝了三杯她饮过的、杯边留着淡淡的胭脂唇印的残酒,“心神不禁有些异样,一抬头,只见她浅笑盈盈,酒气将她粉颊一蒸,更是娇艳万状。” 如果男人能和一个女人喝酒,那么他俩必定有聊不完的话。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杂志《Journals of Gerontology B》上有篇最新研究也表明,双方都爱喝酒的人幸福感更强,对两性关系的疲惫感更少,两人关系更健康;某方爱喝酒而另一方厌恶喝酒的搭配,不幸福的几率相对要高很多。 酒逢知己千杯少。 与你喝多少酒,就对你有多少爱,也往往是最懂你的人。 就像鹿先森在《春风十里》里的那句歌词——今天的风吹向你,下了雨,我说所有的酒,都不如你。 记得曾有姑娘问美食家蔡澜,怎么才能懂喝酒的乐趣?蔡澜答:“放胆喝,尽情喝,最好在飘飘然,语喃喃时止。” 这世界的热闹,总是有太多人可以分享,静下来的时候,能陪你喝酒,能顾你不醉,能护你周全的那个人,是否已经近在咫尺呢? 愿来到的那个人,知你不胜酒力依然陪你饮酒,知你小任性小贪玩小忧伤,依然贴心暖意护你容你。 懂得,让心与心没有距离,让生命彼此疼惜;懂得,是生命中最美好的相通,最深刻的感动。 世界上最温暖的事,莫过于有人懂有人疼;世界上最幸运的事,莫过于有懂的人陪自己喝酒。     点击关注↓↓↓↓
在线客服